又到了腊月末,我坐在熟悉的客厅里,同一张桌子前,握着陪伴多年的钢笔,写着一年一度的新年总结。看似一切如常,却又不可复追。去年四月底,我将2023年的总结发给一位我非常敬重的老师以期指点,老师看完后说:“尽管你的文笔不错,但我知道你的内心并没有那么光明。”这句话如一把利剑,直指我心。尽管我想说得豁达洒脱,但内心深处其实仍处于恐惧之中。因此,如何识别、理解、处理和运用这一本能而更广泛地投身具体实践,构成了过去一年的主基调。
恐惧的根源或许在于主客体的混淆。我常常将对具体事物的情绪反应与自我价值错误地捆绑在一起。当工作进展不顺时,这种情绪反应会被放大为对自我价值的怀疑,甚至引发自我价值感的剧烈波动。我常觉得如果某一件事自己没有做好,自己就没有价值,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否定(即“自我PUA”)。基于此派生出两类集中体现:其一是对失败,或者说对结果不符合预期的担心,并泛化为过度担忧不确定性,或一叶障目,用特定情景而忽视了整体的概率分布。比如,当我并不明确知道下一步工作怎么做的时候,哪怕只是客观上的一小步,主观上我都会感到恐惧,止步不前,甚至会忽略去网上搜索的可能性,只是自己一个人慢慢想,希望能想出解决办法。另一类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我对人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也常常过度敏感,不论是现实中“等人”还是“等待他人的反馈”,在过去都可能会让我特别焦虑。
恐惧是一种感受,对事物的恐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的发展。然而,我也逐渐明白,某些根源上的“问题”或许并非真正的问题,而是个人特点的一部分。优势与劣势往往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问题的成因也可能来自于我对事物更深入的观察,对意义感和价值的追寻,以及总结与迭代理论的思维习惯。所以我不应该一味自我批评,而要问自己:如何基于个人特点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实现价值,规避弱点?这是一个永恒且动态的关于“我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话题。我意识到:对于当下我所处的阶段,真正解决的办法不在于自上而下地想通某个道理,而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尝试更好地解决一个又一个来源于现实实践的具体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生发出新的自我。总之,关键在于实践。
要如何实践呢?首先要一直往前走。总的来说,进步的过程是相对曲折的,但要意识到改变首先来自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任何改变都始于点滴之中,生活本身是最基本的力量。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一次次寻找合适方法的过程里,我好像在不知不觉间又迈了一步。
在科研工作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花了近两个月时间进行模型参数校准。面对这项复杂任务,我一开始因无从下手而“恐慌”了一周(笑)。直到有一天,或许是进度持续受阻的痛苦压倒了对未知的焦虑,我终于在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中明确,我面临的是一个流程问题。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已有经验(无论是搜索还是直接提问)明确如何理解和执行任务,对全过程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尽量将任务拆解为若干子项(这仍需依赖已有经验,因为新任务意味着我对事物缺乏客观了解,若按自己的想法先入为主地拆解,很可能与客观规律不符);最后,无论拆解是否成功,都必须通过具体实践来摸索,因为认识根本来源于实践,而且随着分治法越拆越细,“空想”的效率会越来越低。我在类似的事情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面对类似情景时,也仍常困于这种模式。
在课程学习方面,受查理·芒格“人只有在学会如何学习后才能高效学习”这一观点的启发,我选修了人文学院的《学习分析》研究生课程。结合之前阅读的相关资料,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学习和认知模式,并探索了在AGI时代如何进行个人有效学习这一问题。其中,在和老师讨论“AI+教育更需要大公司的资源来做相关的事情”的想法时,老师指出我存在一个思维盲点:“假如你总是想着大公司才能做,那永远就没有从0开始做的那一天。大公司招的那些人,也是从小的数据量积累项目经验的”,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课程有个知识点叫“具身认知”,大致意思是,即使在抽象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直接逻辑关系,但恰当的身体感受也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认知形成。不知有意无意,今年的又一大改变是个人生活习惯的重塑。
重塑健康生活习惯的契机始于2023年底入选校瑜伽队。这是我自2021年因踢球导致右踝韧带断裂后第一次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如此强烈的正反馈。随后的直接原因来自于我的朋友“肥肥”,看着他过去一年从一个200斤的大胖子变成一个140斤的帅哥,我很难不想:“如果我兄弟行,那我是不是也能行?”我曾多次尝试坚持锻炼,收获了相同次数的失败,肥肥之前似乎也是如此,但他率先做出了改变。我向他事无巨细地请教了从具体方法到心理建设的各个细节,不仅是怎么做的,更是在具体过程中碰到了什么操作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又是如何重新组织、继续坚持锻炼的。相当于师傅手把手地把所有的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遇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心理过程都交给我了,并且,这些经验还完全可以迁移。这在各种意义上都对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在肥肥离京前,他带我在学校操场上用7:23的配速跑了第一个三公里,陪着我制定计划,在线上陪伴监督我跑完了第一个五公里,跑完了许多个五公里,其中最佳配速是5:31。最终,我的体重与峰值相比,瘦了二十五斤。尽管过年估计又胖了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尝试失败了。肥肥还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一次锻炼的效果,都会真实地体现在身体上。从这个角度看,我每一次尝试锻炼,都是一次成功,不是吗?

在重构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我还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洞见,每个都值得单独去讲。在瑜伽练习中,我感受到身体发力角度的细微变化对训练效果带来的巨大差异,这启发我:“进步最快的方式,就是扎扎实实地一次次以更高的标准重复基础练习。”这一道理与其他很多经历、思考以及阅读相互印证。它也可以表述为“万事的诀窍都在于在正确的框架下把真正重要的事情重复一万遍”,并上升成了我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饮食结构调整中,我获取知识的方式是从图书馆找了一圈关于营养学的书籍,借阅了其中六本,读完了四本,随后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和调整自己的营养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我更理解了我个人做事方式的特点:我不一定能够很快地学一点用一点,比如有些人可以刷几个视频立刻开始在生活中尝试;但如果给我一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一整套系统。
在对规律睡眠的尝试中,为了保证每天吃早饭,我尝试了“固定起床时间”的办法,效果是毁灭性的——因为宿舍大家有时候会很晚睡,我也可能失眠,固定起床时间摧毁了我的睡眠时间,而睡眠时间是更重要的事情。我意识到,尽管我习惯性在生活中作运筹优化,但现实与数学题不同,题目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已经做了明确清晰的界定,而在现实中,首先需要仔细研究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抓主要矛盾。否则就是主观臆断,容易犯倒果为因和以偏概全的错误,反倒误事。
投资方面略有浮盈,虽然这是过去几年中第一次略微跑输指数,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一结果似乎并无不妥。一个独特的经历是年末现场参加了某持仓公司的股东大会,会后与几位中层管理人员交流,解答了一些关于公司经营状况的疑惑。这样的机会非常宝贵,也锻炼了我的胆量,但对我最大的启发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可以合理利用规则创造如此好的学习机会。过去,我对规则的敬畏让我更重视义务,但既然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或许我也可以善用权利去创造价值。还有一件趣事:我曾被某款小游戏吸引,深度沉迷了一周,甚至氪了不少金。这款游戏的吸引力和盈利模式让我深感震撼。随后,我做了一些初步调研,发现其流水表现惊人。进一步研究后,我买入了这家公司的股票,进行了一次烟蒂式投资,最终赚了几倍于氪金的钱。
学习工作的事儿差不多说完了,还剩生活情感和家庭的事。与前者相比,后者似乎并没有那么激动人心,我曾经也是这么想。但今年我意识到后者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更重要。在北京求学六年,深秋时奶奶第一次来北京看我,陪我过了一个生日,我高兴极了。我真切地体会到原来一个人的根本价值与其说来自于成就的事——这自然是重要的部分——但落脚在个人的情感和内心深处,更来自于感受到了多少无条件的爱,又如何去无条件地爱别人。(固然,无条件的爱不意味着不讲方法,更不意味着溺爱和放纵)我当时这样跟别人描述这对我的意义:“我深刻感受到这件事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还将在未来持续带来更多的影响,尽管我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三个月后,这件事的影响有了一些体现,我从未这样深刻地理解和相信家人对我的爱,我和他们的心也从未像这样紧紧地贴在一起。
和朋友们的相处中,太多人不断出现和参与我的点滴成长,在低落的时候给予我鼓励和温暖,在迷茫时给予陪伴和指点。能够和这样一群各有所长、各有所进、各有所得的好友长久相伴,彼此都为对方的成长和进步而发自内心地感到开心,分享幸福,是无比的幸运。
展望未来一年,我需要明确研究生阶段之后的方向。立足当下,我有以下几点计划:首先,调整状态,尽快完成一项原定于年前完成但进度滞后的任务;其次,进一步巩固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身心素质,并学会在复杂现实中灵活调整;此外,继续打开心扉,以爱与家人朋友相处;最后,我希望自己能够立足现实,大胆探索,拥抱变化。面临选择,不要着眼待遇,不要高估看得见的确定性,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追逐梦想。我想,我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不能依照客观规律,最大化的探索世界,寻求真正的自我实现。
说具体一点:赶上Agentic AI的浪潮,专注在细分领域广泛实践,打造自己的工作竞争力,在多个维度上尝试,整合为一个系统,找一份自己能够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工作,但不必是当下待遇最好的工作。
最后,我想用今年写下的一段感想作为结尾,这或许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基调:
2024.11.16
如果我指望在今天,或仅凭某个事件、某个顿悟,便能一劳永逸地发现真理并确立终身志向,恐怕这只是一场美好的幻想。“拿来主义”不适用于个人志向的确立,脱离真理的志向是无根浮萍,离开实践的志向是空中楼阁。对于一个成长中的青年来说,我不能寄希望在空想中立出志来,而应当积极广泛地投身实践,认真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每一件事,不断学习本领,自我提升。或许只要在这段路上坚持真理,做对的事情,个人志向和理想信念终有一天会自然“析出”。如果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先搞清楚自己当下要做什么;如果不明确自己当下要做什么,就先把手头能做的必要做的本职工作干起来,认真干好。慢慢地,可能就更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