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倏忽而逝,到了这黑兔青龙的时节。聚散别离,经历相当丰富。很多次我不禁想:这事儿可以记在我的新年总结里。但临到动笔,更多的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沉默了。一方面是战线拖得太长,从初稿,再稿和定稿经过了两个月;另一方面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很多当时的想法和结论现在看来似乎也不完全对,或起码不必要。
不过,这个习惯应当保持,埋头赶路的日子里总得有些记录。前两年的总结写得太宽太泛,蒙太奇地将一年经历重组成一篇文章的结果是只有自己了解其中滋味。而我撰写并公开新年总结的动机是向曾文正公学习,通过分享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也完全可以是中肯的批评,有针对性和边界的鼓励也很好,但泛泛之言则于我无益。自然,我的泛泛之谈也于人无益处。所以我决定为自己设个规矩:年终总结的主线是过去一年的具体问题,要抓主要矛盾,直截了当地谈。
一言以蔽之,经历了前几年的“静养”,去年给自己做了一场“手术”:将自己的思维调整到实践中来,调整到具体的事情上,在挑战中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和经典共鸣,找到了一些支撑我的基本信念。
兔年伊始,直接的挑战是面临从本科的象牙塔逐渐转向带有工作性质的硕士生活。本科阶段我都在埋头读书,面临强社会属性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难免无所适从。幸而有小时候诵读经典,打下了一点洒扫应对的根基。摸着石头揣摩了两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邓小平时代》后,幸而差强人意地走出一条路来,完成了精神上的重要转变。
但是,过程中收获了一些对我工作能力的批评。起初我不以为意,认为理论学习,把根本问题想地更清楚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但我很快意识到一个我无法回避的巨大问题:磨刀的确很重要,但如果磨了刀也砍不了更多的柴,那么磨刀的意义何在?二者的关系虽然不会像索洛模型那样简单,不过我的平均产出似乎已经低于同学间的平均水平,而这在均质化较强的职业生涯早期可能致命——步入社会后,决定一个人早期平台的不是“在未来可能创造的价值”,而是“当下能创造的价值”——也就是说,社会裁判对年轻人估值时采用的贴现率很高。
意识到这个问题是痛苦的。尤其是在自己常常因为书读得多而收获赞许,并且在当下时点以结果衡量,我似乎并没有处于劣势,但毕业设计狠狠地教育了我。同学们的工作能力,或者说Get things done的能力远比我强。或许我有更多的“想法”,但没有实际的进展。这样的现实很惨痛,持续下去的未来很惨淡,我没法装聋作哑。
这时,一个实习机会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恰好和我的学习范围出乎预料地匹配。当时,我原计划学数学打基础,但考虑到已经学了一个月数学,但基本没学什么的事实,在好友们的建议下决定拥抱不确定性,抓住机会。某轮面试中被提问:“你对新能源投资有什么看法?”,我想了想,诚实地回答:“我本科学习偏宏观政策,对实际业务没有理解,我没有判断行业内优质标的的能力,所以尽管我较早的关注到新能源,我依旧没有买入任何的新能源公司。不过巴菲特曾撰文说明考虑公共服务业投资时必须充分考虑政策影响,这方面我或许可以提供一些价值。”我收获了这位面试官的正面评价,最终也很幸运地得到了这份工作。
这份工作持续半年,入职伊始,我向一位叔叔请教如何才能提升工作能力,得到了一句箴言:工作能力只有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提升——我不应该停留在思考,而应该落实在行动,应该更加积极的工作。不过由于惯性,我仍然找了好几本写给青年人的发展手册来读,学习如何对待第一份工作,同时找了几部关于职场的电影来研究(最后证明这有很大地帮助,启发了我对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思考)。在具体工作内容上,出于职业要求,我给自己定了两个规矩:1)不要拖ddl,不要把事儿放在最后做。2)随时on call,五分钟内要回领导消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最终第二条基本做到了,第一条也做得比之前要更好,进步很大。
我舍掉了暑假和毕业旅行,但得到了更宝贵的收获。在实习中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杰出的前辈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工作逻辑,培养了基本的工作习惯和技能,验证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我非常感谢我的leader,职业生涯早期能够得到leader的培养和帮助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实习结束时,我可以合理地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已经达到同期同学里地中等水平,同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工作能力可能依旧是我的一项弱点,但只要我继续努力,这将不再致命。
可能是开学的前两个月仍然在实习期内,虽然实习工作不再繁重,但心神总是挂记,未能很好地落位研究生生活。结合自己未来面临的不确定性,我不再像实习时那样能持续专注在具体任务上了。同时,我更想做一些本科由于沉浸阅读而错过的事情,加入社团、练习瑜伽、加强锻炼、在年终晚会上演唱,似乎把研一过成了大一。我过得很快乐,事实上这也是必要的——在很多方面完成了从零到一的突破,打破了许多幻想出来的桎梏,给了我一种信念——或许有很多我之前觉得我做不了的事,其实我都能做。
但是,“卷”的压力不休,尽管我依然认为自己的内核一直在向上走,但看着身边的同学逐渐在课业、科研上站稳脚跟,我还是难以自抑地不安、惶恐,甚至有些嫉妒。我脑中冒出来一个新的担心:研究生没那么多时间给我进行启发式的探索,我需要将时间组织起来。此外,我没能完成自己在科研上的计划,模型迟迟没有进展。我没能Get things done,考虑到年终总结的主题是工作能力,我还怎么总结?(这是拖更的主要理由)于是,我带着焦虑进入了寒假。寒假的主线是给导师当助研,导师给我的具体任务能帮助我进入工作状态,但焦虑却没有缓解。
转变来自于年后游南岳大庙。出行诸多不顺,大雨、忘带身份证、走路撞头……从车站打车去衡山的路上被司机推荐到他家开的店里请了大几百块钱的香。在庙里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最后和文殊菩萨对视,欣然有所悟:当下心安,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守护神。刹时莞尔,把所有的据说需要留待明年还愿的敬香和檀木往香火炉一扔,扭头便走。
随后和友人在长沙游玩,第一次登岳麓山,在三山抱水,白鹤含烟的洞天里感受着“唯楚有才”冲天的千年文气,参悟着“自卑登高亭“中自强不息的信念,带给我极大的共鸣,或者说共振,似乎有一种声音和力量醍醐灌顶。随后,拖更的主要理由被成功解决了。2023年的事儿总算可以就此打住了。
总结的记叙性质多于说理,不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妨再多谈谈过去一年中确立的三条基本信念。
首先,一个人在自我评估的心理账户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这意味着,不论现实环境或者外界给你怎样的影响,真正有效率的指标是自己每一天,每一个当下在画布上的落笔。当然,评估的时候要注意道路的曲折性和现实的波动性,只要把握大方向,“不逾矩”地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就不应该做任何无意义地过多思考,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想法,就统统放弃。
其次,正确地看待平凡,接纳和拥抱平凡。人生际遇可以是戏剧性的,但人生不是戏剧,人生是吃喝拉撒,人力有极限,没有人能一天工作24.0001小时,平凡是客观规律。“人生随处有乘除”,但要“低头一拜屠羊说”。一只碗,一张床,就是平凡;不被境界所动,就是不平庸。如果用跨期优化作类比,尽管对未来的预期会受到环境的剧烈影响,但预期总是折现到当期,决策当期的行动,而当下的点滴,又有哪一处不是平凡的?
最后,要乐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其叹息沉舟病树,不如携手千帆万木。乐观不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只是悲观没有用。自怨自艾只会让你继续错过月亮,只有乐观能让你定眼去瞧,把时代的脉络看得更清楚些,这才会增大进步的概率。如果没有充足的必要对过去进行反思,以期在未来做得更好,那么就让过去过去。需要指出的是,乐观的基石是现实和平凡,不是盲目。
新年总结可以告一段落了。负责任地说,尽管所发现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绝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要知“理需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的道理。更何况状态只是信息,背后的动态系统才重要。正如前些日子读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结尾: